#36 畢馬龍效應 | 心想事成的魔法,你的期望擁有改變的力量!

#36 畢馬龍效應 | 心想事成的魔法,你的期望擁有改變的力量!

馬上開始收聽 | Listen Now !

慢生活的朱莉安娜是一個記錄閱讀心得、生活感觸與想法的Podcast頻道。當然,這是一個不設限的Podcast頻道,只要是Juliana感興趣,或是,特別有感觸的主題,都會在這個節目上與你分享。

慢生活的朱莉安娜 #36 畢馬龍效應

你相信期待讚美信任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讓彼此的關係發生奇跡般的化學反應嗎?在這一集的節目裡,我想與你分享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名為「畢馬龍效應」。這個心理現象指的是,人們會為了達到別人對他們的期望而改變自己的言行舉止,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自己能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那你就更容易做得好。就結果而論呢,就是當你相信你是會成功的,那你就會成功;反之,若你認為自己會失敗,那最終的結果就有很高的幾率會失敗喔!

那我們就開始本期的精彩內容吧!

源自希臘神話的畢馬龍

你知道嗎?這個有趣的「畢馬龍效應」其實源自於一段希臘神話喔!據說,在愛情海的某一個島上有一位()()家,他根據自己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用純白的象牙雕刻出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由於,這簡直就是他日思夜想的女神啊!於是,雕刻家就每天都陪伴在少女雕像左右,甚至會凝視它、撫摸它,最終還無法自拔地愛上了她,並為「她」取名為「()()()()」。(先不說我有多想吐槽這個故事,單這個名字拗口的程度,就讓我念了超級多次。)

然後,這個瘋魔的雕刻家還開始每天都在祈禱伽拉忒亞能擁有生命來和自己相愛,共譜美好戀曲。終於,他的真誠打動了在一旁觀察許久的愛神阿芙羅黛蒂。於是,阿芙羅黛蒂便賜予了伽拉忒亞生命,讓她活了過來。聽到這裡,我相信你已經知道雕刻家的大名囉!沒錯,他就是在這一集節目裡會不斷被提到的「畢馬龍」。

最有名的畢馬龍效應例子

剛才的故事充其量就是個神話嘛!和開場提到的心理現象有什麼關聯呢?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羅森塔爾博士(Robert Rosenthal)。他對「畢馬龍效應」這類「自我實現預言」的理論做了許多的研究,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他在1968年和雅各布森博士(Lenore Jacobson)一起完成的實驗。

他們對一批6-12歲的小學生進行了智商測試之後,從中隨機抽取20%的學生作為實驗組,其餘的學生則是對照組。同時,他們告訴老師們實驗組的智商比較高,是資優兒童,讓老師們相信實驗組的學生在未來的學習成績中將會有飛躍式的成長。大約一年後,他們再次為相同的小學生進行智商測試,他們驚訝地發現,這些被老師們認為「高智商」的實驗組學生的智商增長率果然都明顯高於對照組的學生,而且,在這一年的學習成績也確實突飛猛進。

為什麼實驗組的學生的智商會明顯地提高呢?心理學家認為原因有可能是實驗組的學生被老師以及家長們視為資優兒童,因此,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他們在課堂上有更多活躍表現的機會,同時,也更願意提供比較多的資源和設計較為艱難的學習內容給這些被認為智商較高的學生。此外,既然是高智商的學生,作為老師自然也會期待這些學生在課堂上有比較好的表現,因而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來回答他們的問題,對於他們投入更多的教學熱忱與反饋,甚至會發自內心地鼓勵、肯定和讚美他們。而實驗組的學生在受到期待、讚美與信任後,就慢慢地提升了他們的學習動機與自信,從中形成了老師願意投入更多的教學心力,學生在受到期待後也付出相對的努力,這樣的良性循環。

根據這個實驗結果,羅伯特•羅森塔爾博士認為,高期望能迎來更好的表現,而低期望則會迎來糟糕的結果,因此,不論期望的高低都會導致「自我實現預言」的發生。從剛才提到的實驗就能知道,實驗組的學生被貼上了「高智商」的標籤,而這個標籤就像是一層濾鏡,讓師長們用有別於常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甚至預期了實驗組學生應有的表現,而實驗組學生也會受到這些眼光的影響,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內化了「高智商」的標籤,進而影響後續的表現結果。

看到實驗總結,我很慶幸沒有學生被拉出來貼上「低智商」的標籤。否則,以研究結果來看,被貼上「低智商」標籤的學生很可能會無法擁有相對公平的教育。聽到這裡,你會不會覺得畢馬龍效應和吸引力法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在社會心理學上,畢馬龍效應、自我實現預言以及吸引力法則確實大同小異,原則上都是指:所期望的事情之所以成真,只是因為你相信或是你預期了它會發生,而這個相信或是預期的信念會影響著你做出符合信念的行為喔!

畢馬龍效應 vs 自我實現預言 vs 吸引力法則

如果你是「慢生活的朱莉安娜」的忠實聽眾,我相信你一定記得我在第4集的節目講過《原子習慣》以及在第10集的節目裡,和你分享過《你相信,所以你成功》這兩本和自我成長有關的書籍。在《原子習慣》這本習慣養成實作指南當中,就有提到: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份認同。我記得我提到的例子是,當你想要養成運動習慣,不妨就直接把自己定位在你是一個樂於運動的人。因為,「想要養成運動習慣」這句話的背後指的是「你現在還沒有運動習慣」,相較之下,「樂於運動的人」指的是「你現在就是個喜歡運動的人」,那堅持每天運動對你來說,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4 原子習慣 | 如何透過習慣,過上更好的人生?

而《你相信,所以你成功》這本書的書名更是從一開始就點出:你相信什麼,你就會變成那樣的人。這一句話是書中提到的「信念法則」的核心價值,指的是:我們的信念往往也是偏見的來源,或多或少都會影響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而這個信念法則呢,恰好和這一集提到的畢馬龍效應不謀而合,都是在說:人們先入為主的想法會影響自己或是他人後續的行為表現,進而導致最初的預料如期而至。

▎#10 你相信,所以你成功 | 選擇相信自己,成功指日可待

我在這一集節目的開場白有提到:如果你覺得自己能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那你就更容易做得好。這是由於你先為自己貼上了「能夠做好」的標籤,那你的行為就會不自覺地貼近「把事情做好」的面向。這個概念也很類似於我們常聽到的吸引力法則,當你越專注於某些人、某些事或某些訊息的時候,那些與你有著相近頻率的人事物就會被宇宙的力量推送到你的身邊。說到這裡,我突然有個大膽的想法,說不定,宇宙的力量就和社群演算法一樣,你越關注什麼,你就越常看到什麼,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吧!

到這裡,我和你分享的內容都還停留在「畢馬龍效應」的理論階段喔!究竟這個心理現象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在廣告過後,我將從職場、教育以及戀愛關係的角度來和你聊一聊「畢馬龍效應」的現象。休息一下,別走開!馬上回來喔!

職場上的畢馬龍效應

由於,畢馬龍效應就是你相信什麼,你就能獲得對應的結果嘛!那當然也很常被應用於職場當中囉!在1988年的《哈佛商業評論》這個集結了專家、教授針對管理事務的研究而出版的專業雜誌上發表了「管理上的畢馬龍」的文章,該篇文章認為管理者對待部屬的方式,會受到他們對部屬的期待所影響。若管理者能得當地使用畢馬龍效應,就能幫助部屬建立自信,讓部屬充分發揮潛力,進而提高生產力。而且,管理者對部屬越是信任,部屬通常能夠超越管理者的期待,將工作做得更好。

現在,我想請你想象一下,你是一位經理,有一位新員工加入了你的團隊。這位新員工有著過人的履歷,因此,你對他抱持著高度的期待,相信他能夠達到卓越的表現。那作為團隊領導者的你,是否就會為了讓這位新員工能夠更快地適應工作環境,而給予他更多的支持和指導呢?因為,你也希望他能盡快投入工作,幫助提高整個團隊的生產力進而達成目標嘛!這就是正向的畢馬龍效應會帶來的良性循環。

相反的,如果你對這位新員工不抱任何的期待,你甚至懷疑他的能力、他的表現,既然你都覺得他差勁到朽木不可雕的程度,那你是不是就會減少對他的支持和指導呢?如此一來,你的舉動是很可能會讓他失去信心進而影響工作表現的。當這位新員工在工作上出了差錯,你就會認為只不過是驗證了他確實是個不可雕的朽木罷了。

這就是為什麼在職場上,管理者對於團隊成員的期望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若領導者的技巧不好,例如:嘴炮型的領導者,很可能就會對部屬說:「我是因為看好你才把工作交給你的啊!千萬不要讓我失望喔!」這類聽起來像是讚美,實則含有情緒勒索與()()成分的話語就真的大可不必了。這樣,不僅會讓部屬對自己的評價和觀感降低,還很可能會將整個團隊都拖進不良循環當中喔!

教育上的畢馬龍效應

我在節目的開始,就有和你提到一個與教育相關的畢馬龍效應的實驗。前面提到的是,當一個老師相信學生擁有異於常人的高智商,那他就很有可能在未來的學習成績中有飛躍式的成長。這是由於老師對學生的期望,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當老師認為某個學生聰明、有潛力,自然就會給予該學生更多的鼓勵與支持。如此一來,那位學生的表現當然就會更好囉!相反的,當一位學生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那他很可能就真的越來越壞了。

剛才說的都是老師對於學生的期待是如何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果。現在,我們就來聊一聊家長對於孩子的期待值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假如,一個家長相信自己的孩子非常聰明並鼓勵他努力學習,那這個孩子很可能就會有良好的學習表現。反之,如果家長時常焦慮孩子的學習成績,就很可能導致孩子的自信心低落,認為自己無法考取好成績,無法達成父母對自己的期待。

有些比較心急的家長,擔心自家小孩的進度落後於他人,很有可能就會對小孩說出:「別人都可以做到,為什麼你就是做不到呢?」這種帶有比較性質的話語。而且,這一句話的背後,不就是在說:你覺得其他人的小孩比較優秀,而自家的孩子卻低人一等嗎?如果,你是一位老師或是家長,想要對自己的學生或是孩子使用畢馬龍效應來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努力學習來達到更好的學習成就,不妨就將剛才的「別人都可以做到,為什麼你就是做不到呢?」改成「別人都可以做到,我相信你一定也可以的!」先從讚美和相信他們開始吧!

愛情裡的畢馬龍效應

剛才提到的是我們可以如何將畢馬龍效應運用於職場和教育上,那你知道畢馬龍效應也可以在愛情關係中發揮作用嗎?我猜,你很可能完全沒有想過,原來自己對伴侶的期望是可以影響對方的行為和表現的。當一個人期望自己的伴侶忠誠、體貼和關心自己時,伴侶是很可能會更努力地表現這些行為,從而加強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喔!

這樣的自我實現預言最常見於兩個人在交往的初期。當你希望自己的愛情可以成功時,我相信你一定會顧慮自己的形象,希望能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或是,你們剛開始交往,甚至根本就還沒有開始,但你就是會非常努力地想要獲得對方對自己的認可和好感,因而做出一些超乎合理範圍的行為。

舉例來說,當你喜歡的人生病了,你可能會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就是想要跑到對方的家中照顧他。好啦!我承認這個人就是我。我在還沒有和我的老公在一起之前,某一次,他生病了,我就從我家搭了超過半小時的公車到他家附近,只為了將營養補充品拿給他。然後,就是那一次,他說:他對我心動了!

當然,這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所以,我才可以拿出來(()。實際情況卻因人而異喔!請不要輕易模仿。而且,這種比較正向的畢馬龍效應在愛情中會比較常見於熱戀期,譬如:在約會的時候特別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會為了迎合對方的喜好而去了解自己從來都沒有接觸過的領域等等,有點像是為自己套上一層對方可能會更喜歡自己的濾鏡。

然而,物極則反,真正的考驗才正要開始。當關係走向穩定,你們一定會看到彼此更多的面貌。除了最初認識、充滿優點的對方,你會發現對方是有些缺點在身上的。這些缺點有可能會讓你懷疑對方是不是變了一個人,是不是不再那麼愛自己了。有趣的是,你們只是打破了安裝在身上的完美伴侶的濾鏡,回歸到最日常的生活罷了。這也是為什麼熱戀期過後容易讓人覺得感情不復從前,不再有怦然心動的感覺喔!

如果,你想嘗試將你們的愛情恢復到熱戀期的溫度,不妨先從自己開始做起吧!當一個人對自己的伴侶表現出積極的態度,伴侶也會為了回應你而變得比較積極,進而加強彼此的親密感。因此,當你的另一半開始對你展示更多的關注,變得更尊重你、信任你,就大方地給予鼓勵和稱讚吧!就算只是一個舉手之勞的小小舉動,都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一定要將自己的愛意傳達給對方喔!

以上就是畢馬龍效應在職場上、教育上以及愛情中常見的現象和影響囉!不知道透過這一集的節目,是否有讓你更了解,期望和信念是如何影響著一個人的表現與成就呢?當我們對自己和他人懷著正向的期望和信念,就會有更大的動力以及機會去實現目標,達到成就喔!因此,不論何時都不要忘了也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和信任喔!

彩蛋時間

感謝你收聽到這裡,這集的節目有一個小小的彩蛋時間!

由於,我一直將畢馬龍效應看成「馬卡龍效應」,所以,我就一時興起去問了Chat GPT:什麼是馬卡龍效應。結果,它還真的煞有其事的回答我呢!Chat GPT說:馬卡龍效應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在2004年提出的。根據研究發現,美味的馬卡龍、巧克力等甜點能對人們的情緒和情感產生正面的影響。

研究表示,美食體驗可以增強人們的幸福感,同時,有助於改善情緒問題,如:憂鬱、壓力、焦慮等。因此,馬卡龍效應指的是美食體驗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乍看之下,還蠻有道理的喔!但是,根本就沒有什麼馬卡龍效應,除了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是真有其人,其他的內容都是Chat GPT在亂講話喔!所以,以上發言不代表本台立場!我只是負責轉達Chat GPT的話喔!

最後,非常感謝你願意在百忙之中收聽慢生活的朱莉安娜,希望你喜歡本期的節目內容。

如果,你覺得本期的節目內容還不錯,期待你能訂閱這個節目,同時,幫我到Apple Podcast給我5顆星加留言,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並收聽這個節目喔!

假如,你是Spotify的用戶,現在也可以在Spotify中留言給我囉!此外,也非常歡迎你將正在收聽的集數轉發到Instagram的限時動態,同時,tag標記我,讓我知道你正在收聽這個節目。

想用行動支持我的話,歡迎點擊資訊欄的贊助連結或是這篇文章的左下角的熱咖啡,只需要1塊錢的美金,你就能成為我的乾爹乾媽,給我一點點購買喉糖的零用錢,讓我能繼續在這裡分享更優質的內容給你。

想關注更多的動態,歡迎搜尋慢生活的朱莉安娜FacebookInstagram,有任何想聽的主題或是內容,都可以和我說喔!

我是Juliana,期待與你的再次相遇。

最新文章 | Blo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